从始祖泰伯开启家族传奇,历经岁月沧桑,家族世系绵延不绝,直至祭公时期,在南方大地开枝散叶,书写下一部波澜壮阔的家族史诗。
泰伯让国:家族荣耀的奠基礼
泰伯,作为吴氏的开姓始祖,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公元前 1306 年)。他是古公亶父的长子,本应继承王位,却展现出超凡的德行与胸怀。为了让父亲古公亶父能将王位顺利传给三弟季历,进而使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机会施展才华,开创伟大基业,泰伯在 45 岁时,与二弟仲雍以出门采药为父治病为由,初次逃到西吴(今陕西陇县)。在那里,他们建立氏族,泰伯担任酋长,自号句吴。当父亲病逝,泰伯回国奔丧,尽显孝道。然而,为彻底打消众人对自己继承王位的念头,他再次与仲雍出逃,一路辗转,最终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为表明自己永无反顾之心,泰伯易服毁容、纹身断发,从此失去了成为周人社稷之主的资格,史称 “三让王”。其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义而从者千余家,泰伯被拥立为句吴之长。最初这只是一个家族名称,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泰伯在位 47 年,卒葬江苏梅里平圩。周武王克商后,追封泰伯为吴泰伯(或王伯),其梅里居所经后世不断扩修,成为吴泰伯庙,供后人世代恭奉。泰伯的至德之举,为吴氏家族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成为家族世代传承的精神灯塔。
仲雍作为传代始祖,袭兄国君位五年,同样为家族的延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四年庚子,卒于殷帝乙九年,享年 92 岁,葬于江苏常州海虞山。其妃万氏,生有季简和居简二子,家族传承的接力棒由此顺利交接。
世代传承:家族血脉的延续与发展
自泰伯、仲雍之后,吴氏家族世系传承有序,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季简公作为仲雍公长子,生于殷祖甲十五年丁丑,袭吴国君位 31 年,卒葬于江苏常熟县,其妃高辛氏生有叔达和叔夏二子。叔达公生于殷康丁十三年甲寅,袭吴国国君位十八年,妃黄氏生下周章和虞仲。周章公在周武王克商大封诸侯时,因其已为吴国国君,遂被正式册封,使祀泰伯公世袭其爵,吴氏子孙也自此以国为姓,周章公成为吴姓受封之始。他在位二十二年,卒葬于江苏常熟县西北三里海虞山,妃林氏生有熊遂。与此同时,叔达公次子虞仲公被周武王册封为虞侯(今山西平陆县吴城,史称北吴),其后代在春秋时因国被晋国所灭,部分子孙以国为姓,成为虞姓,而后裔中亦有复回吴姓者。
熊遂公生于商纣王二十年戊辰,袭西周吴国国君位四十八年,妃苏氏生柯相。此后,柯相公、疆鸠夷公、余桥疑吾公、柯庐公、周繇公、屈羽公、夷吾公、禽处公、君转公、颇高公、句卑公、去齐公等历代先祖,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守护家族领地;或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带领家族应对挑战,使吴氏家族得以在岁月的磨砺中持续发展壮大。至寿梦公时,家族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寿梦兴邦:家族发展的关键转折
寿梦公,又名乘,字熟姑,讳名承義,是去齐公之子。他生于周襄王三十二年辛丑(公元前 620 年),卒于周灵王 11 年庚子(公元前 561 年)九月,享年六十岁,葬于赢博(今山东莱芜县),袭吴国国君位二十五年。寿梦公在位期间,雄心勃勃,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战略眼光。他广纳贤才,积极与周边邦交修好,大力吸收先进文化,开展练兵习武活动,勇于开拓进取,锐意图强。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吴国的版图不断扩张,成为拥有江苏、上海大部分以及浙江、安徽部分地区的泱泱大国。公元前 586 年至 561 年,寿梦公称渤海王(古渤海包括东海、黄海、渤海湾的沿海一带),虽然后因群雄争夺,退守吴地,由江苏无锡迁都江苏吴县(古称东吴),但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使得渤海地域吴氏以 “渤海堂” 为堂号。此外,公元前 547 年,寿梦王之子季札公受封延陵,吴氏家族又以 “延陵堂” 为堂号。这两个堂号成为吴氏家族重要的文化标识,在后世吴氏聚居地,常见 “至德堂” 或 “三让堂” 的横额,以及 “延陵世泽,渤海家声” 或 “延陵门第,渤海家声” 的对联,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季札高风:家族精神的传承典范
季札公作为寿梦公四子,生于周简王十年乙酉(公元前 576 年)四月十八日。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心地善良,仁义礼让,四德俱全,深受父亲宠爱和兄弟爱戴。寿梦公有意让他继承王位,但季札公如同始祖泰伯一般,选择了避让。吴王寿梦去世后,诸樊以长子身份临时摄政,丧事完毕后与兄弟商议,欲将王位让给季札,却遭到季札的拒绝,他逃到延陵乡下当起了农夫。无奈之下,诸樊继位为王,并与兄弟商定,将吴国王位改为兄终弟及制,目的便是最终将王位传给季札。诸樊在位十三年卒,余祭继位四年卒,余昧继位十七年卒。然而,当王位轮到季札公时,他再次逃位。季札公两次逃位,不贪恋王位,却始终心系国家,他出使齐、鲁、郑、卫诸国,积极修好邦交,以其卓越的学问和高尚的人品闻名于世,被后人称为 “至德第三人”。
季札公的长子吴常,早年随季札公出使时不幸亡故。吴常之子濮婪,在吴国灭亡后,为避免连累宗室,携母亲颜氏、妻子仇氏,由平江隐居洞庭湖上莫厘峰东武山下,以垦荒度日。为避祸,濮婪隐去吴姓,改称濮姓,他居住的地方也因此被称为濮公山。濮婪后裔以濮为姓,在洞庭湖隐居四十余世,直至南宋嘉泰四年(公元 1204 年)才恢复吴姓,发展为太湖吴氏,之后又分支菱湖吴氏和翁港吴氏等。
季札公次子征生公,在公元前 473 年吴国国破家亡后,孤身一人逃离家乡,避难齐国。齐平公见他学识渊博、一表人才,又是名动天下的大贤人季札之子,对他十分敬重并接纳了他。征生公娶齐国公主姜氏为妻,生一子啟蕃,卒葬于齐国葵丘(今山东淄博市)。此后,啟蕃公迁到鲁国任相国,诩公在孔子弟子颜回门下学习儒家学说成为知名学者,售公、弥庸公、句余公、蹶由公、申公等历代先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或在文化领域传承知识,或在家族迁徙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推动着家族的传承与发展。
吴芮封王:家族荣耀的再度彰显
申公之子芮公,生活在秦末西汉时期,是一位极具才能的人物。秦时任鄱阳县令(今江西鄱阳),他为政清廉,深得民心,百姓尊称为 “鄱君”。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芮公审时度势,深知秦朝必亡,于是率领当地越人起兵响应反秦大业。他与项羽入关破秦,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项羽封为衡山王。汉朝统一天下后,分封功臣,芮公又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长沙市),食邑三千户,家族也由江西迁至湖南长沙市。公元前 202 年,芮公去世,葬于临湘开元寺旁,谥号 “文王”。芮公的辉煌成就,不仅为家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也为家族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四子一女,长子吴臣子孙袭长沙王,至第五代因无子而废王;次子吴郢、三子吴浅、四子吴阳,以及女儿(嫁黥布为妻),各自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家族传承的印记。
祭公开基:南方吴氏的蓬勃发展
历经多代传承,至祭公时,吴氏家族在南方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祭公,字孝先、号道成,是铎公长子,河南光州固始吴墩人。他登唐进士,官授浙江主事,后调知工部屯田员外郎。唐朝中叶,祭公偕同兄弟老幼三十余人,奔赴福建定居莆田水南乡钱坡。祭公有三房妻室,原配阮氏宜人、次配倪氏封一品夫人,生二子吴侃和吴攒;三房陈氏,生四子吴凤、吴嗣、吴烈、吴育。祭公后裔人丁兴旺,在莆田分十八房,南雄分六房,徙居国内聚居的有十多个省,海内外人口多达三百多万。
据莆田谱记载,祭公长子吴侃登唐进士,任大理寺丞等职,其裔传肇庆、粤中、粤西、海南省等地;次子攒公登唐进士,裔传福建横石山一带;三子吴凤裔传闽浙等地;四子吴嗣回迁河南固始;五子吴烈裔传广东、福建等地,其十二世孙吴鹏宵初徙揭阳,现裔传潮汕一带;六子吴育裔传福建等地。祭公作为吴氏南方始祖之一,成为恩平吴氏的共同先祖。恩平吴氏,祖籍莆田,郡望延陵,分三个支系先后迁入恩平,三个支系的始迁祖分别为祭公十一世孙光集公(光集公迁恩平后因元良事件部分裔孙改郡渤海)、祭公十二世孙安甫公(又名吴武)、祭公十四世孙孟魁公(又名吴超),他们共同以祭公定为一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