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汉末三国时期曾有无数人来了又去,大部分人都与历史记载无缘,即便佼佼者也如此。本篇就来看看汉末时期的吴姓人物们。梳理了《三国志》中提及的吴姓人物们,列个名单:吴资、吴敦、吴兰、吴匡、吴子卿、吴修、吴达、吴瓘guàn、吴霸、吴质、吴纲、吴硕、吴硕(广陵人)、吴巨、吴懿、吴班、吴氏(穆皇后)、吴景、吴奋、吴祺、吴穰ráng、吴述、吴氏(孙坚妻)、吴遽jù、吴安、吴纂、吴免、吴五、吴砀dàng、吴范、吴桓。其中不乏吴质、吴懿这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济阴太守吴资保南城,未拔”——《三国志·武帝纪》【吴资,汉末时期的济阴太守,曾面对曹操的兵锋】“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狶各聚众”——《三国志·武帝纪》【吴敦,泰山群寇之一,曾获封利城太守,就是成就比不了臧霸、孙观】“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国志·武帝纪》【吴兰,季汉将领,败走汉中后被氐人击杀】“进部曲将吴匡,素怨苗不与进同心”——《......
海南海口羊山地区有座数百年古村落,村名源于明朝皇帝所赐,宗祠由清朝皇帝赐名。古时长久以进入此村必须“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究竟是什么样的一座古村有着如此殊荣?沿着蜿蜿蜒蜒的羊山小道,来到了位于海口龙桥镇西南方向的道贡村。道贡村委会是一个自然村,所处地貌是羊山地区的丘陵地带,之前查了下地图,该村是离龙桥镇较为偏远的古村落。道贡村是一个吴氏村落,全村村民均姓吴,是唐朝名臣吴贤秀的后代。吴贤秀是海南吴氏的迁琼始组,自其后裔迁居此地以来,历经明、清、中华民国,至今已有500多年。何谓“道贡”,据称是因该村尊师重教,在明朝的时候由皇帝亲赐名“道贡”,意为“为朝廷培养贡生,培养人才的道路”。道贡村新村门的对联有云“道彪翘楚辈赓秀,贡炳瓜瓞世永昌”,恰如其分地道明了延续千年的人文思想。新村门处有两个石鼓,说起来相当有来头。村内有乾隆钦赐的匾牌和光绪赏赐的二道圣旨,分别是乾隆钦赐表彰陈氏节孝的“三......
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泰伯公太伯,又称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父亲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兄弟三人,排行老大;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父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太伯和仲雍避让,迁居江苏,建国勾吴。泰伯公作为吴氏先人,开创了江南野蚕家养、野猪进圈的历史,他还是一年两熟种水稻的始创人。仲雍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吴国第二代君主,吴地和常熟的始祖;姬姓,名雍。父亲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兄弟排行第二,哥哥太伯,弟弟季历。父欲传位于季历,后立季历之子姬昌;仲雍与太伯主动避让,从陕西渭水之滨迁居到江苏无锡、常熟,断发文身,耕田自足。太伯即位吴国君主,无子......
明代杨继盛曾记载了天下吴氏十二宗支,以文、武、德、功、忠、孝、信、义、祯、祥、和、顺12字命名。文:“自西岐而至句吴者,文字太伯之宗派也”。文宗支在无锡梅里,后世支系迁居闾江、六合、高邮、河南、晋陵、玉带桥、新塘、毛村、历下等地;武:“自东吴而至楚至郑者,武字庆忌、夫概之宗派也”。庆忌因避祸而奔楚,夫概的后代隐居于郑;德:“自延陵而至松、常者,德字承事郎之宗派也”。季子墓在申浦吴下里,吴德一居申浦吴下里守季子墓,吴德二、吴德三分居松江、常熟;功:“自关中至汉中、南直者,功字唐卿之宗派也”。这是吴璘的支系,分迁南京、镇江、金坛等地;忠:“自河南而至徽、歙者,忠字季高之宗派也”。这是吴雄的支系;孝:“自赵而至浙至湖者,孝字吴粲之宗派也”;信:“自鲁而至浙、闽者,信字叔庠之宗派也”。此为吴均的支系;义:“自燕至宋至武昌者,义字仲庶之宗派也”。此为吴仲复的宗派,文天祥曾为此支系作过吴氏族谱的序;祯......
吴樾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中段西侧延陵巷内,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较宽,分前厅、后厅、厢...
吴氏小橘灯,我愿我爱的人一生平安,平安喜乐,岁末将至。吴氏小橘灯,我愿我爱的人一生平安。万事顺遂。即刻扫码,参与吴...
昌溪吴氏家族,员公支祠(7-1065),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昌溪村,是昌溪吴氏家族的支祠...
海口琼山吴氏民居:深巷古宅历沧桑,寻常巷弄里总是深藏惊喜,正如吴氏民居之于海口金花村四巷。吴氏民居位于海口市琼山区...
重庆市吴氏字辈汇总...
浙江省吴氏字辈大全...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颦一作:蹙)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怨情》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nbs...
很早以前杭州没有一口井.。那辰光,这一带地方雨水非常调匀,家家户户都不缺用水。 不料有一年,天气忽然变了:晴空万里无云,接连几个月不落一滴雨。晒得西湖水干,田地裂缝,连人吃的水也难找到。官府怕百姓闹事,便请来许多和尚道士,筑坛做法事;又硬叫大家去叩头跪拜。 那时,有个老头儿也被赶来了;可是,他偏偏不肯下跪。当官的见了很生气,就把他抓起来,安上“违抗官府”的罪...
江津景观1、李市、大桥宗支该宗支谱称为宥公之孙泰甫公后裔。泰伯序80代祖舜公于洪武二年(1369年)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乱中,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柑子园起籍徙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德盛都,辗转迁巴县池家塆,后迁渝千厮门,传至83代祖百万公再迁江津城小凤街。其后代在李市新屋村和大桥乡洪海村置业建祠。从97代起字派为:“根洪基宗正,元廷玉德清,泽庆华光美,家传世代兴。”迁渝后已传26代人左右。2、石门、朱羊宗支谱称系宥公孙泰甫公后裔,泰伯序80代祖荣一公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湖北黄州府蕲水县避乱入渝永川县吴家坝。民国12年(1923年),以永川吴家坝、石坝宗支为主与江津碑槽、串井、合江高坎坪等宗支合族纂辑族谱,由重庆新记启渝公司代印《永邑吴氏族谱》两册。部分后裔散居于江津石门、朱羊一带。从101代起字派为:“太平修至德,忠厚体前行,齐家贤广裕,让国节能贞……”等60字。迁渝后,已传27代人左右。......
吴姓是高安十大姓中的第8位,位于朱、张二姓之前。据2005年的统计,全市有吴姓村庄130个,除了村前镇以外,高安每个乡镇都有吴姓村庄分布,其中聚居百户以上的村庄有荷岭镇的石上吴家,伍桥镇的吴珠岭下和相城镇的禾埠吴家。据《高安地名志》记载,高安吴姓村庄是从唐代开始的。最早的是石脑龙溪的山背吴家,说是有个叫吴二体的人于唐开元(公元713-741)年间从今荷岭镇的石上吴家迁此。其次是黄沙岗镇枧溪行政村的松下吴家(始祖不明),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为避黄巢之乱,从筠南的“鼓子桥”迁来。查地名志,高安已没有这个地名的记录,只有一个同音地名“古子桥”,是上湖乡境内的一个陈姓村庄,但如今这里只称“古桥”,也未发现有吴姓人。在宋代建立的吴姓村不少,首先是宋天圣(公元1023-1031)年间建立的新街镇观前村,始祖吴念六,从抚州乐安迁来。其次是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间建立的新街镇邓家吴村,始......
安徽巢湖市中垾镇涧吴村,字辈:振家愈孝友定帮尚忠良安守崇先哲宽宏启繁昌肇德献祥瑞世泽庆盛隆注:始祖鸾公(1426.11.24——1520.09.19)明朝成化年间自安徽休宁县三山大塘吴(据《休宁县志》和实地考证应属今黄山屯溪区梅林路大塘村或休宁县商山镇大塘村)迁入巢湖,后以涧吴村为中心建立多个吴姓村庄,传至康熙年间第十一代已经没有字辈可用,故续谱并新立此三十字辈,“振”字辈顺承作第12代。贵州·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禄:宁毓俊美、传礼家声、经华远用、泽赞中和-->吴家猛供·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集修顺受、明宗德宜、麟兆玉书、百瑞连坤-->吴宜友供·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铭:振元定本、作述常遵、建阜维丕、茂协青松-->吴常滨供·贵州省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
族谱记载,江苏丰县大吴庄的后裔是从砀山一带迁出,我们曾在1994年修谱时前往贵地寻族,无果。望这次在续谱时能与他们联系上,我们来祖105世则尧,与109世“永”字辈的东院四兄弟。 吾族的堂号为“至德堂”,据原谱记载,来族则尧,从砀山皇城寺迁丰,定居大吴庄,距今已二百五十年之久,另据祖上口述,本族系砀山红山庙迁来,今仍有多人尚记。...
吴姓居韩城比较早。金城吴家巷一户人家的门楣题为“延陵旧居”。与金城吴家巷仅一城之隔的庙后村,亦有“延陵第”门楣。并有吴家老祠堂。可见韩城吴姓为季子之后。由此推断,吴姓居韩城,最晚溯到隋唐时期。因夏阳县治东汉迁徙到金城。隋开皇十八年更名韩城。吴家在韩城占据一条街。足见已是望族。 目前吴家聚地吴家巷,还有南周村,卜家村,坡底村,南竹园村。 韩城...
1500年(大明弘治十三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 落为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自幼聪慧,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
万历戊寅年,谦奉玺书视芜湖,榷尝携旧家乘一帙,暇则辄检而细阅之,见其残缺已甚,因锐然欲重修辑,以成先大人志。时浯城方伯公近泉志亦与谦合,特遣其弟见崖持谱远谒,议会编焉。顾未抵湖而见崖竞有池州香口之变,欲会修得乎。迨乙酉春,谦自镇江奔先人讣归,方伯公遣其子与侄以吊,仍议再修,诺之。不谓本年终,方伯公且逝,无从如约一面,事竟寝时,则本宗独举之意已决。即盱抚间同我经公后者未敢相阙,此曷以故,则恐复如浯城故事,作舍道傍为大可鉴耳。幸赖宣公在天之灵,默启诸宗不谋而合,一时以会谱响应者如云,丙戌季秋,集议于谦之正义堂,择望台楼举事,历一年谱告成。噫!何神速哉,则以有族之特达奇彦。鹏田道溥、贺;彭泽天奎;厚山濂、椽;苦竹应轸;棠阴才美、玠、及余弟雍谦等,校编检次督率有道也。不侫藉以乐观其成,义无可言乎,谨拜手稽首曰,我族旧谱,大修于永乐丙戌,迄今有百八十年,其间周尝增修者,亦然亦不过合杨公守、仁公本支......
盛世修谱,清平撰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有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吴氏家族,更是把修谱视为不朽伟业。早在东汉时期,先祖吴如胜,始创吴氏族谱,呈汉桓帝御览后,拍案叫绝。于是立吴如胜子孙为吴氏正宗,世代主持苏州吴泰伯庙祀。近代吴佩孚将军,曾以数千银洋聘岳阳同族吴獬撰修全国吴氏总谱。当今全国吴氏宗亲和海外吴氏宗亲在江苏无锡编写《中国吴氏大统宗谱》,他将惠及子孙,功垂后世。修谱是祖宗的遗训,族人的嘱托,也是我们多年的夙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岁月砥砺,人们的记忆早已淡漠如烟。要把千百年散落族间的族谱资料整理,编集,其间的艰辛、曲折不言而喻,数年来,我曾三次下大竹县查阅族谱。考查了相临的县、区、乡走遍了本乡的每一个角落,爬山涉水,挨门询问,逐户访查,广征博采。查阅那些残缺朽裂的族谱家书,考证那些依稀难辨的碑碣铭文,取得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了全面系统地考证、收集资料。今年八月,我冒着酷暑,踏上了三......
周之初,泰伯、仲雍封吴,子孙以国为氏,则自三代以来其为名世也。远矣,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星罗棋布而不可纪。至唐太宗(时),奏收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吴之姓氏与首称焉。今自唐太史公奕世至宣公,遂为江南右族。而有谱牒以遗后世,吴氏之谱灿如也。当时海内钟鸣鼎食之家而皆莫之或过。嗟夫!士之名世也有二:人品与家世而已。家世旧而人品不足则替;人品伟而家世虽替尤足以振之。家世之于人品而无忝所生,吴氏子孙并有之,爰书以为序。宋西山道人真德秀撰...
一、吴氏起源吴氏始由少兴国君之子公孙轩辕(一世皇帝)与配妃熊氏之后代。由于熊氏生长于姬水而以姬为姓,土德王在位百年卒葬于桥山,生有二十四子,得姓(姬)者十四。次子少昊(二世少昊)承位而天下平,百姓盛安……发展到二十四世古公世代已是家族兴旺到千百余家,当时立公为长号的吴俊武王有天下,因其地封子爵,子子孙孙以吴为姓,故称始祖。祖宗遗训“富贵非一人之力、皆由祖宗积德、行仁千百余年而始发”。二、蜀川吴氏家谱蜀川一世始祖鹏立公端睦妣陈,子女五个,必凤、必文、必秀、必盛和必云。始祖公生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岁九月初九日,系广东嘉庆州长乐县人;始祖母生于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岁九月初九日,系广东吉乡人。乾隆十七年壬申岁广东闹水灾,始祖母携长子必文逃荒,于六月十九日首批进川,同月二十九日暂住简州(现在的简阳市)东乡双岔坝,这时已到穷困潦倒之处境,后移居金邑(现在的金堂县)芭蕉沟柏树湾(今金堂县吴家桥一带),当初佃一何......
衢州吴氏宗祠,是指云溪乡车塘村的吴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不过,嘉靖年间,毁于大火,两年后,进行了重建,坐北朝南,门前有水塘,前后三进院。据说,车塘村吴氏始祖是汴京人,后来的分支,在此繁衍生息。...
会昌中村吴氏士伸公祠,座落于中村乡文水阁新屋,系士伸公创建于乾隆年间,座西南向东北。总面积二百一十九平方米,土木结构,于二0一三年重修。...
青田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山吴氏宗祠原位于在青田县北山镇北山村,系北山吴姓十二世孙吴由礼和吴隆礼为纪念始祖吴畦(中书令、同平章事、拜谏议大夫、进太子太保)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建成,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建。2003年,因滩坑水电站工程建设需要,北山吴氏宗祠迁建在第二坪自然村,2006年竣工落成。吴氏宗祠等文物建筑的复建增添了北山滩坑库区的文化内涵,是库区文化旅游中亮丽的历史文化景观。吴氏宗祠外立面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640平方米。门前两端各设一座四柱三开间木牌坊。祠前牌坊中轴线上有前厅、叙伦堂、后堂三进,前后天井,两侧厢楼连廊。前厅、叙伦堂悬山两坡顶,后堂歇山顶。方砖铺就地面,天井条石轴道,卵石墁地。墙通体卵石砌筑。叙伦堂梁架前院内景...
蜈蚣垄吴氏宗祠坐落塘源口村蜈蚣垄自然村,清朝嘉庆年间建祠,后部分毁坏。民国壬子元年(1912年)冬,复建前堂并造戏台与左右朱楼,复设祖龛安先灵。该祠系夯土墙,面积300多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所毁。 据传,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吴氏自蕃人文尉起迄九世孙福一公,因打猎来到蜈蚣垄,见这里环境好,便定居下来,重新讨老婆,繁衍后代,成为蜈蚣垄吴氏的发族太公。...
Copyright 2023 zupu.cn 浙ICP备18024415号-5